“機器換人”為誰敲響警鐘?
2016-03-14
瀏覽量 1843
近日,世界經濟論壇稱,到2020年,科技的發展將導致15個主要國家的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凈損失逾500萬個工作崗位。這些國家包括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國以及美國。有統計指出,這15個主要經濟體的勞動力數量占到了全球整體勞動力數量的約65%,意味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五年將導致全球約上千萬人失業。
????????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人也許會第一時間想到近年來屢被提及的“機器換人”。事實上,工業機器人在國內的應用增長態勢,也的確是當前普遍趨冷的工業領域中一個不可多見的亮點。那么問題來了,對于制造企業的管理者來說,應用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是否在于替換掉現有工人的崗位?而對于工人來說,是否在短期內面臨著被工業機器人“取代下崗”的危機?
????????筆者認為,盡管“機器換人”的叫法已經出現了好幾年,但是目前指望工業機器人在短期內大量代替工人仍有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在國內,制造型企業在工業機器人系統的采購和投運上需要付出的成本仍不可小視。依靠工業機器人取代人工積累成本優勢,在當前一定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長期過程,而非立竿見影的“快錢”,對此企業必須有足夠的心理預期和長遠規劃。
????????此外,盡管工業機器人一向被視為“智能設備”的典型,但從原理上說,其“智慧程度”和已實現自動化的一般生產設備相比并無本質差別,至少現時還很難實現系統設計、改造和維護的“無人化”。在當前市場需求變化加快的趨勢下,工業機器人系統不太可能靠一勞永逸的設置和調試滿足不斷變化的生產需求,而勢必對企業的專業工程設計及設備維護人才提出較高要求,這也是企業必須要打好“提前量”的工作。
????????看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會產生一種錯覺,即由于以上這些局限因素的影響,很多工人得以暫時免于在工業機器人的競爭下迅速遭遇失業,這仿佛也不失為一件好事?!皺C器換人”為我們敲響的警鐘,可能也恰恰在于此——人們應該認識到,有可能導致勞動力失業的根本原因,實際是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引發的勞動力結構轉變的需求,而并非工業機器人本身,這是一種幾乎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這方面,世界經濟論壇同樣預計到,通過裁汰、自動化或去中介化的方式可能將減少710萬個工作崗位,與此同時也有210萬個工作崗位將被創造,其主要集中在更為專業的領域,例如計算機、數學、建筑以及工程。這些新工作崗位的產生可以部分抵消工作崗位減少的負面影響。但如果不提前應對,我們未必能夠摘取到這樣的“崗位轉化紅利”。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路施瓦布指出的:“如果今天不采取緊急且有針對性的行動對短期轉型進行規劃并建設具有未來所需技術的勞動力,各國政府未來將不得不應對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社會的不平等以及消費人群日趨萎縮的商業環境?!?/span>
????????換句話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在嚴苛的競爭下更加迫切地面臨“機器換人”的需求,卻發現由于人才儲備、技術門檻、投資成本等阻礙,而難以切實地迅速推進,這才是廣大中國制造型企業需要提前考慮和應對的警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