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工業4.0”落地 五大工程細化實施要點
2016-03-11
瀏覽量 1903
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日前由國務院正式印發,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由概念提出進入到具體實施的新進程。
????????作為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中國制造2025》提出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的目標,并實現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
????????規劃還從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以及綠色發展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衡量指標。比如,到2025年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2015年的0.95%提升到1.68%,制造業增加值率提高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提高30%,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4%等。
????????除了戰略目標的量化,對于如何實施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宏偉藍圖,《中國制造2025》還明確提出了九項戰略任務、五項重大工程和十大重點突破領域。這里跟讀者分享與工控領域息息相關的五項重大工程及其具體的實施目標:
????????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
????????智能制造工程。緊密圍繞重點制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到2025年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工業強基工程。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到2025年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綠色制造工程。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水平。
????????五大重點項目的細化,為加快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方向。日前,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包括科研單位和企業的94個相關項目入圍此名單,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智能制造項目的率先啟動。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到2016年,智能制造專項繼續擴大試點,邊示范、邊總結、邊推廣,2017年準備全面推廣智能制造。
????????在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名單中,除了科研單位的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信息安全等通用技術和標準的研究項目外,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自動化廠商參與的身影,比如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的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信息交換及互操作標準及試驗驗證系統項目,以及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傳感器全生命周期數據閉環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等。
????????轉型中的制造業企業離不開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每一位工程師都是“中國制造2025”的參與者和執行者,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的自動化企業參與到智能制造項目之中,為中國早日實現制造強國的夢想增添一份力量。(CEC 金蕾)